(资料图片)
当科研专家遇见农民,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就是答案。“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是山东省农科院提出的科技富农新模式,通过“科技帮、合伙干”实现“产业兴、农民富”。近两年来,在不断的实践中,“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形成了“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模式、“链长制”模式、科教兴村模式等十种模式,将科研“独唱”变为政产学研金服用“大合唱”,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奥秘,又有着怎样的能量?
在农村,发现问题是常事,解决问题是难事。“科技合伙人”的第一层奥秘就是“合作”。“科技合伙人”启动的“百名首席和百名博士兴百村(企)”行动,让科研人才有机会下沉,科技入户让科研人员和农民合作,农村的种植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进驻费县,让苗床温度提升慢、易涝渍干旱、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都得以解决;在招远,青年专家田丽丽通过自己掌握的技术,用1年时间帮助亏损10年的茶园增益10倍。深入农村、看见农村、摸到农村,是“科技合伙人”能够真正实现“合伙”的第一步。
“合作”让乡村有了品质高、产量大的“好酒”,有“好酒”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个让“酒香”能传出去的“巷子”。“科技合伙人”的第二层奥秘就是“链条”。不仅帮农民解决问题,“科技合伙人”还通过多种模式实现科技与乡村事业的共赢,学科团队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别合伙,多个团队协同发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多链融合”,从产到销解决了农村“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在费县,核桃产业链便是这样被“打造”出来的,“核桃博士”陈新从建设核桃孵化园、低产园改造和抚育管理入手,推动核桃亩产量增加了150公斤。联合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攻关新技术,建成1000平方米的核桃深加工车间,可实现年产风味核桃5万吨。随后,他们与企业合作,为当地核桃产业打造出“育繁推—产加销—游购娱”核桃全产业链模式。如今,核桃山谷种植基地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目前,“链长制”模式已经建设了29条特色农业产业链,整合了138家企业,推动产业链整体效益提升10.41亿元。
解决了生产难题和乡村产业链的困境,如何可持续地为乡村振兴创造价值,答案便在“科技合伙人”第三个奥秘“传帮带”当中。所谓“传帮带”其实就是乡村人才培育,以省农科院乡村人才学院、“乡村夜校”“田间课堂”等为培训载体,通过“师傅带徒弟”,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人人是专家”,才是“科技合伙人”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注脚。
目前,乡村人才培育模式已经举办各类培训会、观摩会等400余场次,培训3万余人次,线上培训超过170万人次,千余名农民正走在成为乡村人才的路上。
任何一种模式的探索,其实就是用“新鞋”走出一条“新路”,“科技合伙人”就是这样一双“新鞋”,正在为山东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带着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