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18,似乎格外静悄悄。电商平台不发战报了,消费者也不讨论凑单了,商家们也没有提供多少优惠了。
(相关资料图)
1
2023年的618,是全面开放以来,首个消费大促的购物狂节,但无论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都没有多少大促狂欢的气息。
首先是电商平台们,无论是某猫、某东,还是某拼,仿佛都约好了似的,没有一个发布战报的,只公布了一点不痛不痒的数据,比如商家成交量、单品排行榜之类。
而在往年,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各大电商网站的成交额,拼GMV增长,拼DAU增长。
而今年,仿佛大家一下子都佛系了,什么GMV,什么DAU统统都不在乎了。
但明明在618开始前,某猫和某东还先后表达了对今年618的重视:某猫大喊“史上消费者福利最大的618”slogan,发起“击穿底价”行动,甚至开通了主力商品“买贵必赔”通道;某东也吆喝“自己将创造一届“全行业投入力度最大的618”,打出百亿补贴“买贵双倍赔”。
甚至是,小红书都来掺了一脚,喊出“活动期间,价格全网最低”的口号。
可以说,几大电商巨头都在今年618前疯狂“撂狠话”。
2
表面上看来,平台们还是挺重视今年618的,但从商家和消费者的反应来看,大家并不是那么买账。
在长达接近一个月的618大促中,一位某猫3C小家电的总经理展示了自家店铺的销售数据——同比去年618,店铺GMV下降了37.68%。众所周知,去年618期间,上海等地的供应链尚未恢复,又比前年数据少很多。
据了解,这样的店铺不是个例。躺平,是今年不少电商店铺的618表现。
而消费者这一端,可以说是购物欲完全没有被调动起来吧。
在以往,每逢618、双十一,各大社交平台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吐槽促销活动复杂、优惠难算,但是复杂也要买,难算也要算,大家是实实在在想消费。
而今年,类似的吐槽直接消失了,没有人抱怨618不够优惠、促销复杂了,因为大家根本就不关注,也不买了。“618买不动”反而是今年最常见的论调。
因此,今年的618,放在平台来看,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消费者看来,则是“静悄悄来,静悄悄去”。
3
有的声音说,今年618之所以如此“萧条”,是因为消费者没多少钱,所以买不动了。
看看之前大家卯足了劲儿去大理、去淄博,小长假挤到国内没有冷僻景区,疯狂旅游疯狂消费的劲头,是缺钱不敢花的样子吗?
品牌君认为,原因有二:
一方面,消费者们对618、双十一大促的需求已经被逐渐消解。
随着直播购物的流行,头部主播、品牌直播这些购物渠道,时不时就能拿出极其优惠的价格,让消费者们满足日常的低价购物需求。加之如今的品牌方往往都喜欢以正装送同款小样的方式来降低单价,趁着直播低价囤货,是不少消费者当下的习惯。
因此,即使618、双十一的到来,也无法打动已经被满足了消费需求的消费者了。除非,这两个购物节能拿出极其打动人心的低价折扣来。
另一方面,如今的618、双十一已经很难拿出当年直接半价的优惠力度,而各种复杂实际并没有优惠多少的促销活动,给了消费者们极其不好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当然就会参与兴趣寥寥。
特别是过去几年里,一些商家会趁购物节来临之前,悄悄把货价提高,等到活动开始假装打折,消费者根本没有享受到多少折扣。这样的事情还不是个例,给消费者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
多年不好体验与口碑累积下来,购物节不再能引起消费者购物狂欢,这也是必然的。
可以说,如今的购物狂欢节,越来越像一部名不符实的烂尾剧,观众早就失了兴趣,平台却还不肯停止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