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务 > 内容页

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安居更乐业

2023-07-10 11:32:35 来源:大方发布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


(资料图)

搬出大山,挪出穷窝后,搬迁群众在新环境、新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如何?

柏杨林街道紧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聚焦服务群众、稳定增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重点工作,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服务:精准贴心更幸福

送生病老人就医、为独居老人送生活物资、协调解决群众家中琐事……近年来,柏杨林街道干部笃行实干,为搬迁群众提供多样化贴心服务,尽最大努力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我每天都来这里吃午饭,三菜一汤,有菜有肉,安逸得很。”今年76岁的石连中老人每天中午和“老伙伴”们在该街道“银杏家园”吃过午饭后,就到旁边的老年活动室休息、娱乐。

该街道积极争取民盟贵州省委关爱教育支部帮扶,实施“银杏家园”公益项目,为留守、独居、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并依托该街道社工站、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实施更专业、更全面的照护,进一步增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豆干炒肉和青椒土豆丝。”盛夏的周末,毕节市同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驻柏杨林街道社工李海霞带着孩子们到超市购买食材,为“周末小厨房”活动做准备。

“小朋友,你有没有什么烦恼?”“长大后想做些什么?”在该街道“4点半学校”开展的青春茶话会活动中,社工和志愿者围坐在孩子们身边,温馨关怀、交心谈心。

为帮助搬迁儿童适应城市生活,协助搬迁家庭照顾孩子,该街道充分发挥“4点半学校”、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服务搬迁儿童,并组建志愿服务队联合社工辅导孩子作业,同时开设绘画、手工、音乐等课外辅导课程,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我们24小时开机,即使很晚接到电话,也会尽快办理。”毕节柏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位于该街道幸福社区,该公司客服部主管刘紫薰每天都会接到居民的各种需求电话。

“刚搬来时,有些居民对社区道路不太熟悉,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回去的路,打电话到公司,喊我们去带路。”说起这些“特殊服务”,刘紫薰忍不住笑起来,“居民有任何需求,我们都尽心尽力。”

该街道幸福社区党组织结合街道安排,接管了之前的物业管理公司,于2021年成立毕节柏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5个社区的小区绿化、车辆规范停放、水电管理、水费收缴、安全整治、小区保洁、下水道疏通、消防排查等工作。

一项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不断被落实,成为该街道推进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生动的实践。

就业:收入稳定更安心

“我家是从大河乡搬迁来的,以前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搬到这里后,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我来到京福公司上班,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在贵州省京福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街道奋进社区居民张英芝正在忙碌着。

搬迁群众在就业帮扶车间分拣党参

“我来这里上班一年多,负责喷油工序,每月工资5000到6000元之间,已经很不错了。”在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街道和美社区居民王艳说,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还能回家照看孩子,以前在山沟里想过的好日子变成了现实。

……

就业是搬迁群众的头等大事。

该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云阳清楚记得,刚搬迁来时,每天早上6点多,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门外就有很多人在等候。

民族服饰帮扶车间负责人缝制民族服装

为了让大家放心,周云阳和同事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方便搬迁群众随时联系,并在网上搜集招聘信息,四处走访工厂、企业,寻找更多的就业岗位。

厨师、导购、服务员……一段时间的忙碌后,周云阳和同事搜集了上万个省内外岗位。进企业、进工厂,当环卫工、做服务员,搬迁群众陆续走上就业岗位。“几年前,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门庭若市,现在‘门可罗雀’,因为大家都有事做。”周云阳说。

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该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针对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因户因人施策,为搬迁群众开展就业创业登记、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做好后期跟踪及再就业帮扶等服务,并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通过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等,为搬迁群众务工牵线搭桥。同时,积极对接毕节高新区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贵州省京福服装有限公司、毕节明均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针对有意愿到省外或省内区外就业的搬迁群众,该街道与用工企业达成劳动力输送协议,建立培训和就业工作合作机制,有组织地输送劳动力。同时,与毕节招聘网、好活乌蒙云等3家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签订合同,建立劳务关系,提高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

针对部分不能出门就业的搬迁群众,该街道有序组织其到建筑公司、手工艺品公司等企业解决就业。在安置点内,建设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大棚、精饲料加工厂等配套产业,引导搬迁群众从事蔬菜栽种、种子育苗等工作;引进箱包、服饰等加工厂,提供缝纫、销售等就业岗位;设置卫生保洁员、公共设施维护员、安全管理员、社区警务助理等公益性岗位,选聘适合相应岗位的搬迁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目前,该街道劳动力已就业1.1万人,自主创业429人次。

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更精彩

稳定的就业、宜居的生活,让搬迁群众有了更高的追求。商超、餐饮、娱乐日渐兴盛后,音乐、舞蹈、书法等也悄然兴起。

“每天早晚都要到广场跳舞,有老师教,还能锻炼身体。”每当晨曦微露或华灯初上,该街道文化广场上,悠扬的音乐声准时响起,跳广场舞、做健身操、大合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搬迁群众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搬迁群众在老年活动中心看书

“安置点完善配备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学校等活动阵地54个,建设文化娱乐广场4个,灯光球场1个,新旧生活对比馆1个,文化振兴大舞台1个,并指导搬迁群众自发组织红歌队、山歌队、广场舞队、芦笙队等文艺队伍7支,方便搬迁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该街道科技宣教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丽介绍,街道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物质富足后,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开始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

教育越来越被重视。适应生活后,搬迁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更多变化。目前,该街道搬迁家庭适龄子女入学全覆盖,越来越多的搬迁子女考入大学。

商店越开越多。5年前,要寻许久才找到一家小饭馆。如今,几百家商铺鳞次栉比,各种美食眼花缭乱,外卖小哥骑车送餐忙不停。

文化越来越丰富。2020年,该街道有了老年大学,音乐班、绘画班、书法班,老师耐心教,老人认真学。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文艺演出、民族书坊……搬迁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从山村到城市,从简陋的旧居到敞亮的新居,一场“迁徙”让大山里的群众尝到了“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甜头,大步迈向幸福生活。

来   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编   辑:龙   英

编   审:杨   娟

监   制:王筱江

总监制:刘仁军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