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中草药香弥漫在空气中,一位小女孩站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好奇地看着陈列柜中的中医典籍,先进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理疗室中许多患者或坐或躺,静静等待医生施针治疗。
7月1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走进江苏苏州市多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截至2022年底,苏州已形成了“15分钟中医药健康圈”。7家五级中医馆、10家五级中医馆建设单位、37家四级中医馆,63家三级中医馆和399家中医阁,共同为基层患者提供了看中医、用中药的好去处。
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卫生院中医馆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收藏有清代名医徐大椿的典籍专著,一位小患者正在认真观看陈列柜中的展品。刘静怡 摄
(资料图片)
江苏省已建成五级中医馆96个
“年纪大了,胳膊、腿总是不舒服,中医艾灸效果是最好的。”7月19日,在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人民医院中医馆,记者遇到了74岁的沈奶奶,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自己是中医馆的“常客”。
三年前,沈奶奶的关节炎病情加重,由于年纪较大,行动不便,她来到了离家1.5公里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馆接受治疗。谈到中医馆,沈奶奶赞不绝口:“中医效果好、价格便宜,5次艾灸只要100多块钱,在家门口看病既方便又舒适!”
吴中区长桥人民医院副院长莫建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2013年,吴中区长桥人民医院开设中医馆,2021年被评为“三级中医馆”。目前,中医馆总共有两个诊室、四个治疗室,为辖区内20个社区的居民服务。年平均接诊量达到1.2万人次,最多的时候,每天都有六七十人来到中医馆求医问诊。
在古镇黎里,中心卫生院的五级中医馆同样受到群众的欢迎。2022年,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心卫生院中医诊疗人次近十万余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数的60.91%。
黎里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顾红娟表示,2013年卫生院启动中医馆建设,除了独立设置中医科,还设置了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三个二级分科。6个中医诊室和651种中药饮片配备完善。
7月19日,黎里中心卫生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副院长金晓东正在为患者施针治疗。他告诉记者,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科常见病,针灸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受访者供图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建成1591个基层中医馆,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十四五”以来,江苏打造“星级”中医馆,引领基层中医馆向“优不优”发展。
2021年9月,江苏省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等级建设评价工作。根据设备、面积、人员、中医药项目、健康管理等20项指标评价,将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分为三级、四级和五级3个标准。目前,全省已建成五级中医馆96个,馆均规范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为10类26项,馆均中医处方占处方总数的达到37%,馆均服务人口达7.1万人。
一馆一特色,注重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如何突破人才、设备和技术制约,找到基层中医发展的突破口?多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均表示,除了发展全科,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就诊需求,找准特色,发挥优势,同样是基层中医馆发展一大抓手。
7月19日,在吴中区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医馆门口排起了长队。吴中区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孝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中医耳鼻咽喉科中,70%的就诊者都是儿童。
“我们通过中医针灸、穴位治疗等方法,对儿童急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儿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顾孝华介绍。此外,医院儿科发挥敷贴优势,开展中医矮小生长贴,儿童哮喘三伏贴项目,深受家长欢迎。
正值三伏天,许多家长带孩子来到苏州市吴中区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贴三伏贴。受访者供图
在高新区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州高新区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刘祥法手捏长针,找准穴位,娴熟刺入。从事针灸专业五十多年,特色针法“宫氏脑针”结合全息疗法对先天性脑瘫和“中风后遗症”等引起的肢体瘫痪疗效明显,患者遍布周边省市及贵州、云南等省份。
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刘祥法从事针灸专业五十多年,“宫氏脑针”技法树一帜。受访者供图。
苏州高新区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州高新区中医医院)院长熊文介绍,除了肢体康复,运动康复、老年康复等项目医院都可以开展,并且以适宜技术为主要手段,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医院的发展特色,吸引了许多患者前来就诊。
作为“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和主阵地,苏州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深固、文化氛围浓厚,有着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苏州市各中医馆在开展传统服务基础上,以中医优势病种为主,注重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形成了“一馆一特色”。姑苏区娄江卫生服务中心的尤氏针灸、吴江同里卫生院戚氏儿科、黎里卫生院中医骨伤......在基层中医馆,群众同样能感知到中医优势,得到权威且有效的治疗。
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便于百姓就近就医
“孙宏文主任的号在苏州市中医医院一号难求,现在她就在我家附近坐诊,而且挂号也便利许多。”在吴中区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宏文传承工作室门口,张女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从去年开始,苏州市中医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吴门医派研究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孙宏文每周四下午都会来到这里,为来自基层的患者看病,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在家门口,他们就能找到三甲医院的专家。
为推动吴门医派名老中医下沉,2021年,苏州在全市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坊)建设项目,2022年,苏州确定了第一批名单。孙宏文也是其中之一。2022年,第二批名单公布,截至2022年底,苏州市已建设工作室(坊)31家。
除了为基层患者看病,传承带教同样是他们的工作之一。吴中区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孝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通过优质资源下沉,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被培养起来,“对于基层中医馆建设发展,他们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8年,苏州市设立“吴门医派进修学院”,建立起传统师承教育体系。截至2022年底,已培养基层中医药人员128名。依托三级中医院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每年,苏州市都会对100名左右来自基层的中医药人才进行培训。目前,苏州市大部分中医馆人员充足,能配备4名及以上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1名,中药师1名。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章鸣林表示,未来,苏州还将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医学,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康复病区,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简、便、廉、优”的中医药服务。
责编:林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