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陕西汉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多年来,当地系统推进汉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汉江汉中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平。为了护佑好这一江清水,许多人都在默默努力,其中,一支由陕西理工大学多学科博士、硕士组成的“绿色护水队”,也常年义务奔走在汉江沿线的城市和农村,用他们的知识助力清水永续北上。
眼下虽然是暑假,但赵佐平教授带领的义务“绿色护水队”并没有休息,而是忙着做农田氮磷含量的田野调查。
赵佐平告诉我们,化肥虽然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但过量使用的话,大量未被利用的肥料会随着农田退水等方式最终进入汉江,给水体中的氮磷升高带来风险。怎样才能在化肥使用量和环境保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赵佐平教授想到了汉中当地并不起眼的秸秆。从2019年开始,他带领“绿色护水队”的博士、硕士们,把试验场搬进了田间地头,寻找秸秆代替化肥的方法。
(资料图片)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赵佐平:我们尝试用秸秆不同的量来还田,还田之后减少化肥的用量,达到农户不减产,也达到了源头减控的目标。
一部分秸秆还田增肥,剩余的大部分秸秆怎么办?他们经过反复实验和测算终于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高温碳化秸秆,辅以微结构的调整和表面性质的改变,来增加生物质炭的吸附能力,以此消除水体的部分污染。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 赵佐平:通过改性,让生物质炭里面的孔隙更多了,污染物进去就更多了,它的吸附能力也就更强了。
陕西理工大学青年教师 博士郭婷:在实验室制备出来的这些功能化的碳材料能够对一些新兴的污染物,比如一些抗生素,去除率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大概能达到90%以上。
虽然他们还在不断地探索阶段,但实验室里每一次进展都会给“绿色护水队”的成员们带来鼓舞。
从1999年刚成立时的临时志愿者组织,到如今“绿色护水队”总共有10位博士、20多位硕士;从最初单一的科普宣传等,到如今义务用科学知识为护水赋能,他们始终在为清澈的汉江水努力着。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赵佐平:源源不断通过我们的知识、通过理念的传播,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保护一江清水,那种价值的体现可能比论文更有意义。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