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30日)上午举行的成都大运会男子复合弓团体决赛金牌赛上,中国队以7环的优势击败法国队,获得该项目的金牌。这也是中国队在射箭项目获得的首枚奖牌。
(相关资料图)
射箭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既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远程作战方式,也是古代武举考试中的必考项。
大运赛场之外的成都,也有着一段如今鲜有人知的弓箭故事。百余年前,开设在蓉城的长兴弓铺和其作为南弓代表的武家弓,就曾在中国传统弓箭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长兴弓铺悄然消失,武家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08年,一个名叫李青阳的年轻人用他的赤诚打动了长兴弓铺创办者后人、武家弓当代传承人武佳斌,并被收为弟子。此后,他在师傅的指引下,复原武家弓,也让这张“沉睡”许久的传统弓箭重获新生。
红星新闻记者寻访多人,揭开了长兴弓铺神秘的面纱,记录下成都弓箭的百年传奇故事。
李青阳做好的武家弓
百年弓铺淡出历史
清朝弓如今依然能射箭
弓箭是古代冷兵器作战中最重要的远程武器之一,是武举考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100多年前,武佳斌的先祖武正福在现成都市青羊区西大街一带创办了长兴弓铺,凭借其出色的祖传制作工艺,长兴弓铺迅速成为了当时南方弓箭的代表之一,武家弓轻便、力大,久射不屈的特性也获得了一众弓箭使用者的认可。
7月26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武佳斌家中。作为武家弓当代传承人的武佳斌已经80多岁,虽然已几乎不再做弓,但家中的弓箭随处可见,各种制弓的材料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在其客厅的墙上,还挂着两张传承了上百年的老弓。
老弓
说起长兴弓铺,武佳斌女儿武雅迪表示:“长兴弓铺的出现其实并不是偶然,我们武家做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清时期,武家作为一个制弓大家,不仅要给将军制作、维护弓箭,还为参加武举考试的人提供训练场地、考试用具。“祖上传言,从招收弟子开始,武家就会为这名弟子制作一张弓用于武举考试,三年之后弟子学成准备去考试,弓也刚好制作完成。”
关于墙上挂着的这两张老弓,据武雅迪所述,一张是明末清初名将袁崇焕使用过的老弓,另一张则是清代皇家用弓。“袁崇焕用过的那张弓,出于我们武家先祖之手,他用过之后送回武家维护,随后便由我们武家代代相传,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袁崇焕的后人,将这张弓归还袁家。”武雅迪说,“另一张清代弓同样由武家制造,如今已经被我父亲修复,挂上弦就能正常使用。”
说着,武雅迪和其16岁的女儿一起合力为弓上弦,虽有数百年历史,但手上的弓依旧弹力十足,花了十来分钟才将弓掰弯挂上弓弦。“正常来说给这种弓上弦需要两个壮汉,我们俩有些牵强。”
武雅迪与女儿合力为弓上弦
一张传承了几百年的弓,修复之后依旧能够弯弓射箭,其独特的制弓技艺显得格外神秘。抗日战争期间,国宝级艺术史家谭旦冏就曾重点调查过长兴弓铺,并将弓铺的制弓工艺整理成册,写下了《成都弓箭制作报告》一书。
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角,随着近代火器的兴起,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被替代,长兴弓铺作为一个民间传统弓的制作作坊,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直到上世纪70年代,长兴弓铺的历史戛然而止。
十年拜师路
武家弓重获新生
一项传统技艺从兴起到鼎盛,或许需要几十、上百年,但从它消失到被世人遗忘,或许短短数年即可。随着长兴弓铺的“消失”,武家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08年,重庆小伙李青阳为武家弓的“起死回生”带来了转机。
7月26日,记者探访了李青阳位于重庆的弓箭制作坊,现场150余平米的空间内摆满了各种制弓器具、原材料。李青阳正坐在凳子前,用铁锤一下接一下地捶击着身前的一簇几乎细如发丝的牛筋。
李青阳的制弓工具墙
今年已46岁的李青阳,学习美术出身,从小就对弓箭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开始,只是在钻研如何使用弓箭,怎样射得准,如何在骑马射箭比赛中拿奖。”李青阳说。
但李青阳的对手告诉他,仅追逐用弓技巧而不注重弓本身,不可能重现中国弓箭手的辉煌。“之后,我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开始找寻那些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弓箭制作大师,想要复原一张真正的中国传统弓。”而李青阳和武家弓的故事,就是从谭旦冏的《成都弓箭制作报告》开始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青阳得到了《成都弓箭制作报告》的一个复印本,书里记载的内容为他打开了制弓的大门,他一边根据书中记载复原武家弓,一边寻找武家弓的传承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李青阳在当志愿者时与武家弓当代传承人武佳斌之女武雅迪结识,并成为好友。但当他表示要拜武佳斌为师时,却被对方拒绝。“我当时很难受,但也能理解武家弓本就是一种家庭传承,不传外姓。”李青阳说,虽然拜师被拒,但他复原传统弓箭的脚步并未停止。
当看着一张张传统弓经李青阳的手复原,武佳斌被李青阳的执着所打动,2018年,武佳斌放下门户之见,正式收李青阳为徒,自那之后,武家弓才算是真正复活。“尽管根据《成都弓箭制作报告》能够复原个大概,但若没有师傅教授的口诀,我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复原这张在历史中声名赫赫的武家弓。”李青阳说。
李青阳收藏的老弓
四季取材三载成弓
做一张弓要280多道工序
传统弓箭的制作本就复杂,而要在众多传统弓箭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具备其独特之处。武家弓能成为南弓代表,与其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一张合格的武家弓,制作周期长达3年。”武雅迪告诉记者,“我们的武家弓轻便、力大、久射不屈,此外,在不使用时还可折叠,在传统弓箭中也算是独树一帜。”
李青阳在正式拜师之后,才逐步了解了武家弓的制作流程。“前后280多道工序,历时3年时间,才能做出一张武家弓,每一步都不容小觑。”李青阳告诉记者,就单从选材来说,都有很多要求:春天取牛角,因为这时候牛角血气旺韧性好;夏天制牛筋,便于去除油脂;秋天合三材,因为秋天手上汗液少,能够避免因汗液导致粘接不牢固;冬天砍楠竹,因为冬天竹子水分少,不易腐烂。
李青阳展示武家弓的射击
七八月份,正是李青阳制作牛筋的时候,但苦于原材料难寻,制作过程消耗量也巨大,所以每一根做好的牛筋都弥足珍贵。“筋必须是耕牛的筋,因为耕牛运动量大,牛筋韧性好。”李青阳介绍道,牛筋买回来之后,需要先清除上面附着的油脂,然后反复捶打至头发丝粗细,接着挑选出里面长度合格的牛筋。“这一过程损耗极大,三斤去除油脂的鲜牛筋最后可能就只能做出二三两能够使用的。”
李青阳介绍,目前工坊里,还有十余张未经修复的老弓,几张新制成的武家弓很快就会发货给买主,“我们的弓主要销往欧美、蒙古等地,这些地方有用弓传统,现在也保留有相应的赛事活动。”
用于制弓的耕牛角
小众射箭被更多人喜爱
“希望武家弓能够重回成都”
翻身上马、弯弓搭箭、百米之外移动中一箭中靶……骑射技艺曾因其高机动性、远程作战能力被古人所追捧,可随着时代发展,现如今的弓箭已经沦为了一个小众爱好。但即使如此,它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据了解,成都的民间射箭运动萌芽于2008年,成都市射击射箭协会工作人员表示:“北京奥运会中国射箭选手张娟娟夺得金牌后,国人对射箭的关注度就逐渐提高了。”
射箭这项运动在成都也在逐渐兴起,记者通过消费平台和行业人士得知,目前成都约有20多家射箭馆,主要分布于成都各大商圈。经部分行业人士估算,目前成都特别喜欢射箭的爱好者超过千名,而体验过、感兴趣的则有数万人甚至超过10万人。
传统弓与现代弓的射击对比
武家弓作为成都本土的传统弓,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如今也在李青阳的手中复活了,被岁月遗忘的传统技艺,在一点点被拾起。“弓箭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希望这一项传统工艺,能够被更多人所知晓,一张制作精良的传统弓,并不比现代弓差。”李青阳说。
而对于武家弓的未来,武雅迪表示:“我们希望曾经的‘长兴弓铺’能够重回成都,让大家知道我们成都人自己做的弓也曾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闫晓峰 摄影报道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